感染性休克 学习指南

一、目的和要求

(一)了解感染性休克病原菌的特性。

(二)了解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。

(三)掌握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。

(四)熟悉感染性休克的预防措施。

二、主要内容

(一)概述:是病原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、产生毒素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,引起组织缺氧、细胞损害、代谢功能障碍,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。其临床特征为早期大多数病人神志清醒,但烦躁、焦虑,面色和皮肤苍白、口唇和甲床发绀、肢端湿冷,心率增快,低血压;后期昏迷,尿量减少,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
(二)病原学

1.革兰阳性菌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球菌、肠球菌等。

2.革兰阴性菌:铜绿假单胞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杆菌、变形杆菌等。

(三)发病机制

1)微循环障碍:细菌毒素引起体内多种缩血管的体液因素增加,使微血管发生强烈痉挛,组织缺血性缺氧,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浆外渗,造成组织水肿、血液浓缩,有效循环血量减少,血压明显下降,组织缺氧,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
2)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细胞机制。

3)休克时的代谢改变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。

(四)临床表现

1.休克早期:病人多神志清醒,焦虑,面色苍白,口唇发绀,心率增快,血压下降,脉压差缩小,尿量减少。

2.休克发展期:病人烦躁或意识不清,血压下降、呼吸浅速,心音低钝,尿量减少。

3.休克晚期:顽固性低血压,广泛出血,无尿,面色灰暗,心音低钝,心律失常,呼吸困难,昏迷等。

(五)实验室检查

1.血象:白细胞数增高伴核左移,胞浆内见中毒性颗粒,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。

2.病原菌分离:血液培养细菌,并作药敏试验。当溶解物试验阳性表明血中有内毒素存在,有助于诊断革兰阴性菌感染。

3.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:尿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红、白细胞。血液中尿素氮、肌酐含量升高。

4.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:血液co2 cpph于晚期常下降。

5.血清电解质测定:常见低血钠,高血钾。

6.血清酶测定: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、肌酸磷酸激酶(ckp)升高。

7.血液流变学和dic检查:血液粘度增加,发生dic3p试验阳性。

8.心电图检查:出现心肌炎、心律失常等。

9.影像学检查:发要时作超声波、x线、ctmri等检查。

(六)诊断:病史、临床表现、病原体检查。致病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。

(七)鉴别诊断:应与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中毒性休克、过敏性休克、失血性休克、昏厥等相鉴别。

(八)治疗

1.一般对症与支持疗法:包括按病情需要给予输新鲜全血、血浆、人血清白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等。

2.病原治疗

1)临床诊断成立但病原菌尚未查明:青霉素类(氧哌嗪青霉素加苯唑青霉素等)或头孢菌素(第二代或第三代),联合一种氨基糖甙类作经验性治疗。

2)致病菌培养阳性:可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。

3)联合抗菌治疗:以二联为主,应选用杀菌剂,疗程3周以上,体温复常、症状消失后继用1~2周。

3.局部病灶处理:化脓病灶应及时穿刺或切开引流,并注入抗菌药物。胆道或尿路感染兼有梗阻者,应考虑手术治疗。

4.抗休克治疗

1)补充血容量

胶体液:低分子右旋糖酐,白蛋白,血浆,全血等。

晶体液:葡萄糖生理盐水,碳酸氢钠等。

2)纠正酸中毒:5%碳酸氢钠、11.2%乳酸钠、三羟甲基氨基甲烷。

3)应用血管活性药物

扩张血管药物:多巴胺,酚妥拉明,阿托品,东莨菪碱,异丙肾上腺素等。

收缩血管药物:阿拉明(间羟胺),去甲肾上腺素等。

4)维护重要器官功能

应用强心药物:毛花甙c,毒毛旋花子甙k

维护呼吸功能:吸氧,保持气道畅通。

防治急性,肾衰:补足血容量,利尿药的应用。

脑水肿的防治:肾上腺皮质激素,甘露醇。

dic的防治:潘生丁,肝素。

其他治疗措施。

5.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。

(九)预防:严格无菌操作,防止细菌感染。及时诊治细菌感染者。

三、重点与难点

较常见的感染性休克病原菌的特性,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,临床表现,诊断依据,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。

last modified: wednesday, 23 september 2020, 10:25 am